【基础复盘】李良荣《新闻学概论》所有考点一网打尽(上)

时间: 2024-06-16 18:27:32 |   作者: 斯诺克今晚在线直播时间

  新闻理论绝大多数都是各校新传考研的基础知识点,大部分院校都会考察新闻理论,考察的方式也是十分灵活,从名词解释到简答到论述再到一些特殊题型,都会涉及到新闻理论的内容。

  那么,学习了这么久,你对新闻理论有哪些印象呢?我们以李良荣老师第七版的《新闻学概论》为蓝本,一起来复盘新闻理论中的高频考点,在最后的冲刺阶段差缺补漏,牢固知识架构。这篇推文涵盖的是书中前四章的内容,下面我们开始吧!

  新闻学的基本问题这一板块,主要的内容是要掌握中西方的新闻理论。这部分知识作为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考察的概率都有。

  历史背景:《报刊的四种理论》由美国学者席伯特、彼得森、施拉姆于1956年发表的新闻传播学著作,提出了大众传播的四种规范性理论:集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论和苏联理论。

  主要内容:本书的“报刊”一词是指一切大众传播媒介。该书分别介绍了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报刊、通讯社、广播、电视、电影。该书极力主张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它要求新闻事业要对社会承担相应的责任,要为政治制度服务,为经济制度服务,而对“新闻自由理论”未加强调。

  评价:该书对四种理论的概括充满了冷战时期的意识形态偏见,因此并不能说这些理论的概括完全正确。但是这四种规范性理论的概念和体制在大众传播的不同时期起到了支配性的作用,或者起到过重大的影响,至今仍在被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社会所实施采纳。这本书也在新闻传播史和新闻理论的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贡献。

  历史背景:自由主义报刊理论起源于欧洲,兴起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至今盛行于北美尤其是美国。自由主义报刊理论是为了确立、维护和发展新闻自由所作的理论探索。力图以理论的形式来阐述、论证新闻自由的合理性、必然性;而探讨新闻自由和政府、社会、个人的关系则是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的主要内涵,并由此确立其基本原则。

  主要内容:①报刊独立自主,不受政府干涉;②报刊拥有对政府的监督权;③“意见自由市场”和“自我修正”理论;④对事实的信念。

  评价:由于阶级与历史的局限性,自由主义报刊理论从其一开始就带有片面性和空想成分。绝对自由化曾使西方新闻界陷于一片混乱。支配着西方报刊的,不是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的设计者们所理想的理性至上,而是利润至上、金钱至上。自由主义报刊理论面临着深刻危机,这个危机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的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性的矛盾,在新闻事业中则表现为报刊的拥有者与读者利益、社会利益不可调和的矛盾。

  历史背景:20世纪40年代由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提出,代表作为《一个自由而负责任的新闻界》。50年代被西方大多数国家所接受,并逐渐取代自由主义报刊理论成为西方大多数国家的主导性理论。其基础仍旧是自由主义报刊理论,只不过对自由主义报刊理论作某些修正、修补,或者说社会责任论不过是嫁接在自由主义报刊理论树杈上的新枝而已。

  (1)社会责任论对报刊的其本要求有:①就当日事件在赋予其意义的情境中的真实、全面和智慧的报道;②报刊是交换评论和批评的论坛;③报刊是供社会各群体互相传递意见与态度的工具;④报刊要呈现与阐明社会目标与价值观的方法;⑤报刊是将新闻界提供的信息流、思想流和感情流送达每一个社会成员的途径。

  (2)社会责任论对政府的要求:①政府应该承认宪法对新闻自由的保障包括对广播和电影的保障;②要求制定反垄断法来制止新闻媒介的过度集中,保持大众传播业的竞争,同时,鼓励传播行业的新投资者,以此试图维持思想和意见的自由市场;③要求政府采取一定的措施,保证公众及时、全方面了解政府的政策以及政策制定的目的;④政府可以创办自己的媒介以保证上情下达、政令畅通;⑤修改当时的诽谤法和煽动法,切实保障。

  评价:社会责任论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适应了西方社会的变迁,适合西方国家的现实需要。但社会责任论的提出,只能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缓和西方新闻媒介和公众、政府的矛盾,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新闻媒介和社会大众的对立。

  历史背景:1917年,世界上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苏联党和政府对资产阶级新闻事业进行了彻底的改造,并建立了一套全新的传播制度。

  主要内容:该理论最早起源于苏联,后来在各社会主义国家以及部分发展中国家流行。党报理论的核心是:新闻媒介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即宣传工具,必须无条件地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法规条令。

  历史背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向发展中国家输出资本和现代传播技术的同时,也输出了西方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并潜移默化地使之成为占支配地位的思想,形成了世界信息传播不平衡的局面。198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并发表了当代国际传播领域最重要的学术文献——《多种声音,一个世界》,又称“麦克布莱德报告”,是对世界信息基础组织架构和传播资源进行三年调查研究而得出的成果。它在许多方面反映了广大发展中国家对平等、公平的传播结构的立场、观点与合理要求。

  (1)核心内容:国家的发展尤其经济发展是一切发展中国家的第一个任务,新闻媒介必须要服从、服务、促进国家发展尤其经济发展。从这样的核心内容出发,发展中国家的新闻媒介都程度不一地和政府保持一致,宣传政府的施政纲领;都十分注重新闻媒介的守望、整合、教育功能。

  (2)新闻媒介的三种功能:①守望:就是传播国内外重大信息,改变闭目塞听的落后观念,尤其把公众的注意力集中到重要的国家发展项目,使传统社会的人民把眼光放在将来以及现在的生活形态;②整合:就是缓和社会矛盾,妥善处理国家内部不同民族、不一样的地区的利益冲突,保持社会稳定,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③教育:强育大众遵纪守法,竭力促进人的现代化,推广新的技术。

  这部分主要包含的知识是,新闻活动的渠道、新闻的定义、新闻的特点、新闻的类别、新闻要素、新闻三源、新闻与信息、新闻与宣传、新闻与舆论、新闻真实性、新闻客观性、新闻失实。

  此处的知识点琐碎,但是大部分是我们在考试的时候必须要掌握的基本内容,或在题干中、或在答题要点中,都可能会用到,因此也要认线、新闻活动的渠道

  是个人对个人的传播。最常见的是两个人面对面的交谈。亲身传播可采用的方法有①言语传播:面对面交谈,远距离电话会谈。②字传播:私人信件、电报、传真,新的方法是电子邮件和手机短信。③体态语言传播:人们常常在一定场合以手势、眼神、面部表情等来传达一定的情感、情绪,但也常常用来传播一种信息。④信号传播:海上航行时,舰船上信号员互打信号旗,都属于这一类。亲身传播的最大特点是信息传播有明确的对象,属于定向传播。其好处是传递信息针对性强、反馈快、互动快,可以迅速调整传播内容。不足之处是传播面窄,传播速度慢,保真度差。

  在中国,大众传播习惯上只包括报纸、广播、电视三种媒体,现在再加上网络媒体,号称第四媒体或新媒体。而西方国家还包括杂志、书籍、电影,总共七种媒体。大众传播的最大特点是一个媒介面向全社会传播信息,没明确的传播对象,所以是一种无定向传播。它的长处是传播速度快、传播面广、保真度好。一条报纸上的新闻,白纸黑字,不管有多少人读,都是一个样,尽管人们理解不同,但原始样本总是一样的。然而,正因为它没明确的传播对象,所以它的反馈很慢,互动性差(除了网络媒体)。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个定义是时任中央机关报延安《解放日报》总编辑陆定一于1943年9月1日在《解放日报》发表的《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一文中提出来的。这个定义有三个关键词:事实、新近发生、报道。

  新闻的基本特征是对新闻定义所规定的新闻内涵的更具体的描述,是新闻的本质规定性。新闻与生俱来的两个基本特点:真实、新鲜。这两点是新闻最为基本、最为核心的规律。除此之外新闻还有及时和公开两个特点。

  (1)硬新闻:关系到国际民生以及人们切身利益的新闻,包括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的制定和改变,政局变化,市场行情、疾病流行、重大灾难事故等等。这类新闻为人们的政治、经济、工作、日常生活的决策提供相关依据。报道要求:①有极严格的时间要求,报道必须迅速。②报道尽可能地准确,信息尽可能量化。

  (2)软新闻:富有人情味、纯知识、纯趣味的新闻,它和人们的切身利益并无直接关系;它向受众提供娱乐,使其开阔眼界,增长见识,陶冶情操,或作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特点:①没有明确的时间界限,多数属于延缓性新闻;②公开发表也没时间的紧迫性,耐“压”,迟或早无碍大局;③很讲究写作技巧,须用生动活泼的文笔来写,写出情趣来,即“散文笔法”。

  新闻要素是指构成新闻的必需材料。新闻五要素是指:发生新闻的主角(谁)、发生的事情(什么)、发生的时间、发生的地点、发生的原因。五要素用英语来表示就是who(谁)、what(什么)、when(时间)、where(地点)、why(原因),它们都以W开头,所以,新闻五要素又简称为新闻“5W”。也有些教材把事情经过(how)作为要素。但一般通用五要素。

  ①狭义的信息定义由美国信息科学奠基人香农在1948年的论文《通信的数学理论》上提出:“信息就是用来消除随机不确定的东西。”②一般性的信息定义由美国控制论创始人维纳在1948年的《人有人的用处》一书中提出:“信息是人们在适应外部世界,并使这种适应反作用于外部世界的过程中,同外部世界互相交换的内容和名称。”③广义的信息定义最具代表性的是中国著名的信息学专家钟义信教授提出:“信息是事物存在方式或运动状态,以这种方式或状态直接或间接的表述。”

  (1)观念上:①提供信息是新闻媒介的首要功能(对媒介功能的新认识);②新闻必须致力于消除读者的不确定性。

  ①最基本的区别:宣传传播观念,新闻传播信息;②出发点不同:宣传的出发点是出于宣传者自身的需要传播观念,新闻的出发点是出于受众的需要,消除人们认知上的不确定性;③归宿点不同:宣传者传播一定的观念,其最终目的是要人们理解它、接受它、支持它,新闻发布者对新闻本身没有自己的主观意图;④传播的方法不一样:新闻不需重复,宣传要不断重复;⑤传播的要求不同:新闻要求真实、全面、客观、公正、及时、准确,宣传要求观点与材料统一。

  (1)对国家政权、政府行为的监督和制约:①对国家政府决策过程的监督制约;②对决策执行过程和执行结果的监督;③对于决策和执行人物行为的监督。

  (2)真实性是新闻工作的职业要求;(3)在我国坚持新闻真实的极端重要性:①坚持真实,才有助于党和人民正确认识客观世界,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②只有坚持真实,才能坚持真理,我们的宣传报道才会有力量,人民才会跟着党走。③只有坚持真实,才能切实加强党和人民的联系,才能使人民和党心连心。④只有坚持真实,才能使我们的新闻事业取信于民,赢得人民的尊敬和信任,我们的新闻媒体才能具有权威和公信力。⑤只有坚持真实,才能“让中国了解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营造有利于中国发展的良好国际氛围。

  新闻报道客观性的核心是把事实与意见分开。传播主体(记者、编辑)要克服个人的偏见,不能用自己的意识、意志、情感等改变对象本来的面目,以不偏不倚的超然态度实录事实的本来面目,这是实现新闻真实的前提。新闻客观性原则以及操作方法是确保新闻真实性所必需的。

  ①完整——该事件的基础构件不能缺失,防止以偏概全。②平衡——不同见解得以平等表达,防止一面倒。③中性词汇——防止带有情感的、偏向性的词汇。

  ①无中生有,捏造事实;②似是而非,歪曲事实;③隐瞒、掩盖重大事件、重大事故。

  ①纯粹假新闻慢慢的变多,新闻失实愈演愈烈。②虚假新闻呈现出高度的媒介融合特性。③社会敏感问题成为虚假新闻高发区。④虚假新闻的存活周期较短,往往很快就被发现和揭露。

  2016年,英国《牛津词典》选择“post-truth”(后线年关键词,并对“后真相”做了注解:“诉诸情感与个人信仰比陈述客观事实更能影响民意。”过去我们说“事实胜于雄辩”,现在则是“雄辩压倒事实”,这使得“谎话、流言、绯闻以真相的幌子在网络上肆意流传。”为什么呢?因为人们判断、认定新闻的真假,不是以自身的经验、理性的分析,而是以符合我的思想、立场、态度、情感、偏好的,都是真相,假的也是真的;否则,都是假的,真的也是假的。这就使假新闻有了广泛的民粹市场。

  本期【冲刺复盘】先到这里,新闻理论的内容还有两期,同学们一定要夯实基础,才能在考试中无往而不利。我们下期再见啦~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